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76篇
  免费   502篇
  国内免费   851篇
工业技术   1742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324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339篇
  2016年   451篇
  2015年   362篇
  2014年   691篇
  2013年   771篇
  2012年   1190篇
  2011年   1247篇
  2010年   806篇
  2009年   760篇
  2008年   738篇
  2007年   896篇
  2006年   1077篇
  2005年   986篇
  2004年   890篇
  2003年   850篇
  2002年   636篇
  2001年   618篇
  2000年   513篇
  1999年   408篇
  1998年   368篇
  1997年   308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235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11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针对目前蒸汽吞吐产量预测模型假设条件简单、普适性差等问题,一般采用测试法和类比法综合确定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由于目前海上油田通常只开展常规测试,无法直接获得热采开发初期产量。笔者提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确定新方法,建立蒸汽吞吐相对于常规开发的初期产量倍数预测模型,通过蒸汽吞吐产量倍数,将常规测试确定的产量转化为蒸汽吞吐产量。研究表明,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主要受储集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注入强度、蒸汽干度等因素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建立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与油藏地质参数及注入参数之间的非线性预测模型,该模型经实际生产数据验证,预测误差小于5%,可靠性高,能够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竖井是大型水电工程中广泛采用的重要建筑物,但竖井的传统施工方法存在施工程序复杂、人工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不高等特点,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通过对杨房沟水电站大型竖井施工过程的研究,总结出精细化控制爆破、小溜渣井施工方式,同时也设计了一套用于运输的综合提升系统。采用上述创新方法不仅减少了繁琐的施工程序,降低了安全施工风险,而且大量采用机械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该工程竖井施工的安全风险可控。相关措施可为类似工程的竖井施工提供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Bauxite residue, a highly saline solid waste produced from digestion of bauxite for alumina production, is hazardou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restricts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in bauxite residue disposal areas. A novel water leaching process proposed he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migration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aline ions in bauxite resid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ater leach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alinity of bauxite residue, leaching both saline cations Na+, K+, Ca2+ and anions CO2?3, SO2?4, HCO?3. Na+ and K+ migrated from 40–50 to 20–30 cm of the column, presenting a high migration capacity. The migration capacity of Ca2+ was lower and accumulated at 30–40 cm of the column. CO2?3 initially distributed at 20–30 cm of the column, subsequently transported to 30–40 cm of the column, and finally returned to 20–30 cm of the column along with evaporation. SO2?4 was originally distributed at 40–50 cm, but finally migrated to 20–30 cm of the column. Nevertheless, HCO?3 remained at the bottom of the column, and its migratory was less affected by evaporation.  相似文献   
5.
张庄铁矿设计采矿方法为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为了最大化发挥采矿设备性能,降低采切工程量,提高回采效率,通过实施一系列技术攻关,实现了将采矿阶段高度由原来的60 m提高到90 m。而作为最初爆破回采的自由面及爆破补偿空间,切割天井施工工艺为影响高阶段矿房爆破回采效果的关键因素,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矿房爆破回采生产作业能否顺利进行,而二次处理在增加施工成本的同时将带来安全隐患。张庄铁矿在面临可参考的成熟经验较少的情况下,结合现场可用的作业条件采取了对比试验的方法,在安全、技术及经济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下,确定了最终方案,为张庄铁矿安全稳定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研究成果可为大型地下矿山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平井压裂技术在低渗透及非常规储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压裂后水平井的产能预测关系到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压后渗流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学者所建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及求解方法,指出了不同模型和求解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封隔器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扩张式封隔器在裸眼井中广泛应用。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裸眼封隔器与地层的模型,对胶筒在坐封过程中与井壁接触应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在不同摩擦系数下接触压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建立粗糙井壁面能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胶筒肩部为应力集中的区域,地层与胶筒的接触应力会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果为裸眼扩张式封隔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苏油田的部分油井存在油管短路、地层高压低渗、漏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压井作业困难,并且压井作业过程中的井控与环境污染风险较大。为了进行不压井检泵作业,同时缩短检泵之后的产量恢复周期,进行了不压井作业技术研究,并研制了不压井作业装置。为解决起下抽油杆过程中的防喷问题,改进了抽油泵底阀结构,该结构可实现起下抽油杆过程中油管不带压、无溢流,并保障起下油管过程中的井控安全。该技术在江苏油田现场应用9井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A井区为例,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井网控制程度、储层物性及地层废弃压力对气藏采收率影响及其主次关系。结果表明,井网控制程度是影响采收率的首要因素,井网控制程度每增加10%,采收率提高8.5%;渗透率是影响采收率的重要因素,渗透率每增加10%,采收率平均增加6%;废弃压力对采收率亦有较大影响,废弃压力每降低10%,采收率可提高1.6%。三者对采收率影响综合排序为:井网控制程度>储层物性>废弃压力。分析认为,渗透率是储层固有属性,很难从根本改变;而废弃压力受井口外输压力和增压开采成本制约,降低幅度有限。因此,优化井网及增加井网控制程度是提高气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意义,可为改进气田开发方式和提高气藏采收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超低渗油藏在线分流酸化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化是超低渗油藏最有效的增注措施之一,但由于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问题,造成目前常规酸化措施普遍具有施工周期长、有效率低、有效作用距离短等不足,且酸化过程中存在指进现象和储层二次伤害。针对这一问题,选取鄂尔多斯盆地环江油田三叠系超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线分流酸化技术,并配套研制了一种多元缓速螯合酸COA-1S和一种新型的水溶性分流剂COA-1P。通过室内评价实验和在线分流酸化模拟实验,发现该技术在缓速性、配伍性、水溶性、螯合能力和暂堵功能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酸化;现场先导性实验结果表明,酸化后剖面吸水均匀程度从28.5%上升至50.9%,视吸水指数增加2倍左右,降压增注效果显著;同时,该技术还具有“不停井、不泄压、不动管柱、不返排”的特点,简化了常规分流酸化工序、降低了安全环保风险,是一种能够很好地适应超低渗油藏特征的酸化增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